CN
EN
CN EN
2025.08.29
Source : CMC Capital

640.png


近期,由「甲子光年」主办的「2025甲子引力X中国科技产业投资大会」在京召开。CMC资本合伙人顾晓立应邀参与《绿色基石: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新风》专场圆桌对话环节。面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资本机构应该拿出怎样的投资态度和逻辑问题上,他与行业内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几位专家共同探讨,并进行精彩的思想碰撞。在此,我们整理了顾晓立在论坛上交流的一些核心观点,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640-1.png

CMC资本合伙人 顾晓立

CMC合伙人顾晓立认为,AI产业的发展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延伸了产业链条上的环节,例如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浪潮,未来可能会给新能源及新材料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对话整理


主持人:

今年上半年,大家对整个市场的态度,以及投资信心和投资态度有一些什么变化?包括上半年大家出手的次数也可以聊聊,您觉得新材料、新能源领域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顾晓立:

我认为今年和前几年是类似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比如AI产业,它也带动了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产业机会和能源需求,所以我们说人类对于能源的渴望永无止境的,AI最终比拼的就是能源(供给)。

同时AI产业也让很多下游的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比如具身智能。具身智能产业链上的很多公司并非新成立的公司,而是从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横向拓展业务而来的企业,对于这些新能源公司,AI的爆发给他们带来第二增长曲线,把叙事逻辑和增长空间打开了。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相关的趋势。去年大家觉得经济发展比较疲软,但是全社会用电量和LNG能源消耗数据上,还是维持在5%-10%的增长。在中国,能源行业的规模在万亿元以上,也是未来三到五年有信心能够稳定增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之一。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贸易战、关税,新能源行业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我觉得2024年内卷是很大的问题,今年贸易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每年还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投资节奏,希望找出有增长韧性的企业,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个自身认为投资最成功的,或者最有信心的新能源或者新材料的企业,聊一下当时投资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种逻辑是不是能不能复用。

顾晓立:

我们投的这家公司叫惠生清洁能源,我们是在2023年年初的时候接触到它。

这家公司做的是把液化天然气的工程放在巨型船舶上,让很多缺少天然气的国家能够开采海洋底部的天然气,开采上来以后在船舶设备中液化,达到一定量后在运到岸上。我们之所以能发现这家公司,得益于其全球化的视野,它不仅关注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深耕海外市场,这也是我们决定投资它的核心原因之一。

我们不太追求行业热点,过几年大家可能还会看锂电、光伏,我们还会从跨周期角度看LNG,清洁能源行业的投资不仅仅是光伏,还有天然气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机会。

主持人:

您为什么敢于做这种判断?


顾晓立:

2023年的时候,疫情封控还没有完全结束,这家公司处于产业爆发的前夕。验证客户的真实性是很有难度的,国内的机构包括我们自己当时也没有办法出差海外,电话访谈也都是讲英语,所有的合同都是英文的,但是得益于我们有国际化团队,才能有这样的判断。


主持人:

请教一下顾总,刚才提到CMC是双币基金,国际化的特色也是一直贯穿在CMC投资的过程之中的,请您分享一下,国际化的特点在投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包括投资之后的企业,对它做什么样的赋能工作?

顾晓立:

国际化的视野确实使我们比其他机构能更早地发现一些机会,不同国家的国情产业的特点不同,导致其背后底层驱动因素不一样,得益于我们对海外市场比较了解,可以看到国内市场没有看到的机会。我们觉得这个优势还会持续,而且会越来越放大。尤其是新能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它的魅力在于能把以资源为主导的能源行业变成中国最擅长的制造业,比如光伏、锂电行业就是这样。而提到制造业,中国整个产业体系独步于全球,这个优势短期内无法被撼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会长时间持续。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是简单地将产品出口到海外,但在当前去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仅靠产品输出是远远不够的,假如全球的光伏产品90%都是产自中国的,其他国家也会担心安全性的问题。因此这些企业如果想真正变成全球化企业,不能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而是需要在当地建立合资公司,需要和当地政府进行深度合作。比如我们在2019年投资了文远知行,他们拿到了阿联酋唯一的L4无人驾驶牌照,实现了产业落地,阿联酋的LP也对他们进行了直投。我觉得这些案例还是比较自豪的。

主持人:

请您对所有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投资的同行者,提醒一下大家应该关注什么样的投资风险,有没有什么新的退出方式。

顾晓立:

我觉得新材料还有硬科技方面,一直以来的挑战是技术产业化的不明确,同时一旦产业化后,一个前沿行业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内卷的行业。除此之外,还有投资机构存在的盲目追求热点,这些都是硬科技行业普遍遇到的投资挑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更加强调投资的纪律性。关于退出,大家一直关注并购、老股退出,因为在2023年IPO收紧之后,上市退出确实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今年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地变化,比如港股对于硬科技产业中比较早期的、亏损体量较小的公司有一个通道,这些公司在港股成功上市后表现还不错。另外,大家提到了很多机会在制造业和材料产业,而在整个产业链的下游能源行业是自带稳定现金流属性的,像分布式光伏、储能、城市燃气管道、水电等都有很多稳定现金流分红的企业。在国内利率不断下行的环境中,稳定现金流的优势被凸显和放大,对于这类企业,资本变现路径正在逐渐丰富,为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