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CMC资本成立以来,树立了致力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创新者的企业愿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依托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愿景在科技投资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落地导向。
近年来,基于对终端需求场景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我们不断积累对底层技术的认知和价值判断,投资领域也逐渐从互联网、消费、文化内容等领域,向科技产业快速延伸,投资了一批涉及企业服务、企业自动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软件、工业技术等领域的优秀企业,比如文远知行、踏歌智行、览众数据、时谛智能、扩博智能、弘玑、每刻科技、长胜科技等等。CMC资本去年还发起设立了上海数字大脑科技研究院,聚拢国内外一批顶尖科研人员,聚焦决策智能大模型、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机器学习驱动的运筹优化算法、人在环路算法、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已经孵化和交付了一批应用成果。
「C位」是CMC资本团队最新打造的与创业圈、科技产业、学术界分享交流的频道。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关注和记录在当下发生的诸如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业务自动化、无人驾驶与智能车、新能源技术、元宇宙等一系列科技领域中的技术前沿、创业实践,以及行业趋势思考,内容形式包括业界对话、行业观察、投资观点等等。我们期望以开放的信息分享和坦诚的观点解构为特色,注重质量,持续输出。
中国产业、市场和社会正遭遇着疫情、经济、地缘政治等多重叠加挑战,但是科技领域的纵深探索和价值创造仍然在一往无前地奋进前行。我们期待着与科技领域的同行们一起展开交流和碰撞,共度时艰,砥砺创新!
CMC资本创始合伙人 黎瑞刚
「C位对话」Vol. 1
各位读者们,今天我们「C位」正式出道啦!
「C位」的第一档系列专题将围绕“产业智能化”这一主题展开。在这档系列专题中,我们会陆续邀请科学家、行业专家以及我们的portfolio公司高管,和CMC一起探讨、分享对于产业智能化的观点。CMC的投研团队也会将自己对行业的观察以音频或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第一期「C位」内容以「C位对话」的音频形式与大家见面。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览众数据CEO王一君、时谛智能CEO林子森,同CMC资本投资副总裁刘海涛一起聊一聊“时尚产业智能化”这一话题。
图片
王一君
进入一个行业要想清楚几件事,第一个就是市场要足够大;第二点是市场要分散,市场的客户数决定了这盘生意能够做多大;第三点,这个行业的供应链比较长、复杂且低效和浪费,这意味着我们有非常多的场景可以优化,能做的产品多;第四点就是客户痛点很强,需求把经验沉淀为算法,来控制他们增长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林子森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效率经济。考验企业有没有实现整个链条的降本增效。我们实际在其中想打造的是协同设计平台,我们通过设计环节去帮助产业链实现协同。帮助时尚企业优化设计流程的管理,制造流程的管理,从而去提升运营的效率。
刘海涛
CMC有一个观点,在时尚产业里企业的竞争力是体现在“快”上。谁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谁就能更早占领市场;而“准”的价值就是可以让企业每一个环节的决策都更准。“让生意更赚钱”。两家公司把“快”和“准”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时尚产业的企业最重要的两个能力。
对话实录
刘海涛: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CMC资本的刘海涛。今天大家听到的这段内容是CMC资本新开设的一个和外界沟通的窗口——「C位」,非常荣幸能够成为第一期节目的主持和大家见面。
说到产业,CMC团队在近几年在多个产业的布局过程中就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正在走下神坛,进入了推动具体产业化落地的新阶段。CMC 对这个领域也一直保持持续的关注。我们认为继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之后,智能化会成为未来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览众数据CEO王一君(Dora)、时谛智能CEO林子森,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时尚产业智能化”这一话题。
下面有请Dora和子森先来跟大家打个招呼,并且顺便介绍一下自己各自的公司。
王一君:
Hello大家好,我是览众数据的CEO Dora,览众数据希望通过智能决策的技术,帮助客户在运营管理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公司取名为览众。览众主要是运用数据挖掘和优化算法,为零售品牌客户在货品上建立智能化的商品运营和数据驱动的供应链柔性快反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了超过100个鞋服品牌,现在也开始在食品零售和医药零售板块布局。
林子森:
Hello大家好,我是时谛智能的CEO林子森,时谛希望能深谙时尚的真谛,通过每个小的创新点去数字化设计产业,所以我们的英文名也叫Revobit【Revo 意为革新,革命性;Bit, 是信息的起源点】。我们主要是运用CAD辅助设计加真实感的渲染以及融合AI等技术,为整个时尚产业打造从趋势洞察、智能设计、供应链协同到最终打通到销售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和全球超过100多家知名的鞋服企业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达成深度的合作。
刘海涛:
谢谢二位。其实二位公司和我们之前看到的很多的SaaS或者企业服务的公司还不太一样,当时我们在内部去做这两个项目的时候,也有过很多关于这两家公司的定位的一些讨论,最后我们对两家公司的定位其实是产业智能化的软件产品的厂商,不知道二位对自己的公司的具体的定位是怎样考虑的?
王一君:
我理解的SaaS是以软件为载体,为客户提供服务。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企服基本上有这么几大类型:第一类是做底层的软件公司,比如说做一些数据库之类的;还有一些偏通用的应用层软件,比如人力资源的SaaS,财税的一些SaaS;还有一类就是像我们这类就是以某一个行业或者是某一个场景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对象的类型。
也有一些说法,把像我们这样的软件公司称之为SaaS2.0。SaaS2.0又和基于SAP或者其他底层软件给客户做定制的一些系统有些不一样,我们是把场景抽象为一些产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个行业或者场景做一些最佳经验的产品化。具体来说我们会把某个特定场景中人的经验算法化,通过策略中心的配置,预测到不同盈利手段下的差异,以此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的软件服务。
林子森:
我也讲讲我的一些看法,其实我们给我们自己定位为行业型SaaS。我认为行业型SaaS最核心的逻辑是要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更贴近业务的软件服务。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产业升级,其实就是不断从消费端倒逼供应端制造端的提升效率。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效率经济。考验企业有没有实现整个链条的降本增效。我们实际在其中想打造的是协同设计平台,我们通过设计环节去帮助产业链实现协同。帮助时尚企业优化设计流程的管理,制造流程的管理,从而去提升运营的效率。
在零售端我们提供的是一套很特别的方案。大家也知道现在元宇宙,包括AR、VR在内的新营销手段,也慢慢的被大家所推崇。我们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把设计端的数据直接打通到销售端,给到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刘海涛:
其实两位的公司,一个是决策的智能化,另一个是设计的智能化,都是挺酷炫的技术。这两年这一类型的公司逐步的开始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大家聚焦的行业都不太一样,能不能请两位介绍一下,为什么会选择在衣服和鞋这么传统的行业里去创业?
王一君:
我们的确是对赛道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的。在民生的衣食住行这4个大产业中,目前只有衣这个行业没有看到像类似于美团这样的大公司出现,我们希望自己能在服装时尚这个行业当中做出一家大公司。
进入一个行业要想清楚几件事,第一个就是市场要足够大。时尚行业是一个超过2万亿的市场,而且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时尚产业的需求事实上是不断加大的。
第二点是市场要分散。目前时尚产业里面最大的公司也才占到了整个市场的5%以内,那就意味着客户数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对企服行业来说,市场的客户数决定了这盘生意能够做多大。
第三点是这个行业的供应链比较长、复杂且低效和浪费。这意味着我们有非常多的场景可以优化,能做的产品多,客户复购的空间就更大的。
第四点就是客户痛点很强。其实很多的鞋服品牌在批发转直营的过程中,是需要大量运营类人才的。但事实上这些人才是非常短缺的,且需要很长时间去培养。这样客户就有很明确的需求把经验沉淀为算法,来控制他们增长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林子森:
其实刚刚一君姐也分享了很多如何进入这个产业的一些思考,我的话更多可能会从我看到的这个产业本身遇到的现实问题和一些变化,主要是这样几块:第一块是从商品企划过程来看,以前品牌商是从一个小样本出发做流行趋势洞察。现在在快时尚的趋势下,我们怎么样能基于全网海量的线上数据,整体分析流行趋势,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点。
第二块我们称之为研、产、销协同。在过去,品牌商的整个开发周期很长,效率很低下。现在通过我们这种数字化设计,能够将设计环节效率大幅度提升。另外,传统生产环节一直是少品类大批量生产,这和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变的消费需求是相悖的。因此,现在生产环节也慢慢地转向了自动化生产以及小单多品类。这样一来,基于数据驱动的研、产、销就必然成为行业趋势。
刘海涛:
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关键词就是价值,两位刚才在也都反复强调这个词。我个人理解价值其实就是客户需求,但事实上有时候这些传统行业的客户在过去成熟的运营模式下,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些需求。那能不能请二位讲一下览众和时谛对于在时尚产业链上解决了哪些问题,具体帮助客户做到了哪些方面的价值提升?我想这个问题请子森先聊一下。
林子森:
其实我最早做的事儿不在时尚行业,而是机器人相关的CAD软件的开发。后来是因为家族的渊源接触到了时尚产业。当时我们其实也研究了很久,最终挑了鞋子产业作为我们的切入点。原因是,在整个时尚品类里面,鞋的研发和生产的周期最长,而且数字化程度比较低,当时没有什么人在做这个行业的数字化。
我们最开始只是想解决设计的效率问题,用虚拟设计代替实物打样。和客户深入接触后我们才发现,如果把我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拆开,其实可以同时赋能产业上下游其他环节。举个例子,当时我们为了帮助面料数字化更方便,开发了一个扫描仪硬件,目前我们应该是全球第三个拥有该技术的公司。这个设备出来之后,可以帮助到很多材料厂商低成本高效地把材料数字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我们连接到了整个产业里面的很多个环节。
再有我们现在的客户不只是做鞋子,也会做其他的品类。由于我们的渲染技术大家评估下来在整个业界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客户也提出来用我们的渲染设计协同的平台去覆盖其他产品,比如说服装和配饰。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体育用品上,最开始我们也只是更聚焦在设计环节,慢慢地我们又发现,其实设计师在在设计上花费的时间其实只有30%,还有70%的时间都是在找灵感、找趋势。针对这个需求,我们在打造一个基于数据的趋势洞察软件,再加上AI设计,我们就可以帮助设计师加速设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都是从一个点上切入,链接上下游,然后再扩散到整个链路里面的其他的环节。
王一君:
我们刚回国的时候访谈了几百个零售客户,此后览众就把产品和解决方案定义为如何Merchandise to cash,就是商品到现金的链路优化。包括时尚行业在内的零售品牌公司,过去主要的销售方式是批发和期货模式,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对精细化的管理要求也不高。但是随着人力成本、渠道费用的持续增加,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品牌的库存管理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里我们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块,当商品已经做出来之后,品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在复杂的渠道中让商品卖得更快。我们称之为商品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这是每个品牌公司都要建立的能力,这个和供应链的快反能力是没有关系的。
第二块就是我们现在卖的比较火的一个产品,是品牌供应链柔性快反体系的核心平台。无论是鞋服行业,还是杂货零食行业,或者医药批发行业,商品其实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短的生命周期,比如我们的客户“一鸣食品”的牛奶面包,生命周期只有一天到三天;中等生命周期,如所有鞋服类客户是4周到12周;长生命周期的比如“益丰药房”的药品生命周期是从半年到1年不等。我们的快反模块帮助客户搭建的柔性供应链,通过推拉结合的柔性供应链,使得这些行业的客户都有了更高效和科学的商品管理能力。
刘海涛:
Ok。我这里可以剧透一下吗?其实各位听友在刚才的内容里边已经能听得出来,虽然两家公司是在解决不一样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服务的都是同一批的品牌客户。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的服装品牌或者运动品牌,同时都是两家公司的客户。甚至是这些客户里面的某些部门,比如说商品企划部、供应链的管理部门等等,同时都是在使用两家公司产品的。既然要主动为客户去创造价值,那么与其客户自己采购两家公司的产品,然后回去自己再搭建工作流,还不如我们直接在产品层面就实现数据打通。能不能请两位稍微再详细的讲一讲,如果两家公司的产品完成了数据打通以后,会为客户带来怎样的酷炫体验?
王一君:
览众和时谛的产品打通对客户来说会非常有意思。第一点是在季中补单环节。我们的服装或者鞋的品牌客户如果没有面料的实时品类和库存数据,在季中的爆品补单时要在工厂、面料商之间不停的互相摩擦、交换信息以确认补的订单在面料上面是有货的。这个过程非常低效。所以等我们今年把时谛的面料库数据接到我们的快反模块中,把所有和补单相关的面辅材料和对SKU的销量预测统一在一起,整个补单周期也会变得更短,过去很多受制于生产环节能力的客户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快反能力。
第二个点是补款,随着一个品牌的快反的比例提高,特别是高过30%以上,就会有在季中补新款的需求。但补款对设计、生产的响应速度要求非常高。和时谛的产品打通以后,当我把补款决策和趋势依据提供给客户,客户的补款能力就能很快得到落地。
还有一个板块,是鞋品类的扩展。在此前服装品牌很多也尝试过做自己的鞋品类。但是因为鞋的供应链形态、管理模式和服装差距都很大,所以大家普遍做的都不是很成功。现在时谛可以帮助我的这些big brand也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的鞋产品线能力。
林子森:
我和一君姐都相信用数据去驱动整个设计和供应链的变革。我们两家在产品层面进行合作以后,我觉得未来的整个场景会发生很大变化。目前我们两家也已经在一些客户的实际项目里去做尝试。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趋势洞察和季中的补货补款。时谛一直以来做的是在设计、材料、生产等每一个点上提升效率。但是从企业的内部运作角度看,前端零售是前面供应链环节的最终目的。推拉结合的前提就是整个链路都是联通的,销售环节的需求,是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提升效率的依据,哪些货要提前开始生产,哪些料要提前备等等。
时谛智能服务的品牌及企业
刘海涛:
CMC在研究时尚产业的时候有一个观点,觉得这个行业里企业的竞争力是体现在“快”上。谁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谁就能更早占领市场。实际上时谛在做的更多是在让企业每一个环节都更快。但是光“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大量的库存滞销其实就是只追求快带来的问题之一。
而览众这里在解决问题是“准”,“准”的价值就是可以让企业从设计、生产到零售的每一个环节的决策都更准确。“准”的直接效果就是在保证销售机会不错失的前提下,让现金流得到改善。就像览众的slogan一样:让生意更赚钱。
我们认为两家公司把“快”和“准”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时尚产业的企业最重要的两个能力。时谛是我们2019年投的,览众是2020年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到现已经和两位共事很久了。在近几年中,跟两位也一起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一起经历了一些开心或者揪心的时刻,今天也想趁此机会听一听二位在和CMC团队共事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是有哪些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王一君:
那我先来讲讲我的感受。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一路和CMC的相处的感受很好,我用一个关键语来总结的话,我认为是“投后专业服务的天花板”。我觉得这是我的切身感受,体现在这几方面:
我觉得第一点就是CMC对览众来说就像第三只眼睛。因为投资机构的视角会比较广泛,是我们搜索人才、闻新行业、新机会味道的高效的途径和手段。CMC的团队市场嗅觉非常的灵敏,经常跟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些未来的机会,把他们对行业的思考带给我们,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点,我说的专业是CMC团队的心理按摩水平很高,投资人跟创业者要能够一起ups and downs。其实一个企业的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作为成熟的投资人来说,是可以跟创始人一起去面对困难,在困难的时候给予信心。但是在好的时候其是要打针,我觉得能这样做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投后服务。我觉得CMC团队做心理按摩总是很恰当,我还是非常appreciate。我倒有一个问题想问海涛总,您觉得CMC是一个慢热型的机构吗?我想说的慢热型其实就是我们第一次见过之后好像过了有半年,你们才又来找我们聊的。
刘海涛:
了解。我记得第一次见你的时候,你是怀孕7个月。我当时也很震惊,当时就觉得一个怀孕7个月的女性创始人居然出来见投资人,让人感到非常钦佩。第二次见和第一次中间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其实用了一段时间去做了关于决策智能的产业化应用的整体研究。决策智能技术肯定会进入到更多产业,但是路径是我们当时非常想弄明白的事。把市面上几乎所有场景都刷完以后,我们发现有那么两三个行业的价值感非常强,客户已经开始有购买冲动了。服装行业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研究本身我们是用了点时间,所以你会感觉好像我们第一次见和第二次见之间,大家聊的话题就不太一样,其实是这样一个背景。
和片面的追求大赛道不太一样,我们更多会关注这个生意本身能不能跑得通。我们研究这些是有一套方法论的。览众服务的客户很有意思,从企业的ERP、CRM之类的一级系统的一致性、客户希望通过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交付边界,以及为客户创造的价值量来说,我们认为览众未来很有潜力成为一个高价值的产品型厂商。确实我们现在能看到览众已经把自己做成了一个高客单价、交付成本可控的赚钱的SaaS。
还有第三点,就是Dora做大客户的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印象中你的阿尔法客户应该就是一个KA。这个在企服行业里面还是蛮少见的,而且你是直接上来就向客户交付了一个有实际价值感的系统。
整体来说对于以上三点的研究我们还是花了点时间的,所以正应了那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览众就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林子森:
我其实反倒有点不一样的体验,我是2019年6月份毕业,3月份CMC决定投时谛的时候,我应该还是个学生。在作出决定到整个后续执行的过程中,其实CMC都非常的利索,执行力很强。
另外在投资以后,我和海涛、Ken沟通都非常的多,大家每两个或者一个月就会见一次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过很多争论,甚至有一两次我觉得是争论得非常激烈、句句诛心。但我觉得这其实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毕竟年龄小,也没有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犯年轻创业者经常会犯的一些错,但每次在没有造成不利影响之前,能尽快地去做调整,我觉得这是跟CMC的陪跑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从我们最早的产品到今天的产品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和海涛、和整个CMC的团队分不开的。大家都有很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包括一起去走访客户,然后最终做出的一些决策和改变,所以我觉得CMC更像一个教练型机构。
刘海涛:
我觉得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不管是Dora也好,还是子森也好,大家的目标始终都是一致的。在共事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在产业上或者是产品上或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的方法上都做了很多的交流。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挫折,我们最终都成为了彼此真正能交心的朋友、能并肩的战友。我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期待未来我们能够通过与两家公司的携手,配合我们投资机构的帮助,一起为中国的时尚产业智能化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整个行业发展的更快更健康!
这些就是我们本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内容。谢谢各位听友,也谢谢两位参加我们今天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