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N
CN EN
2023.03.09
来源 : CMC资本

640.png


3月7日下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及其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可以在室温(room temperature)条件下实现超导的全新材料。消息发布后,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


CMC资本投资人罗英华(Yinghua Luo)也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一在超导材料领域引发巨震的事件,并通过本期「C位」视角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室温超导的历史和挑战。


640.jpg

罗英华  Yinghua Luo

CMC资本 投资副总裁

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


「C位」是CMC资本团队全新打造的与创业圈、科技产业、学术界分享交流的频道。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关注和记录在当下发生的诸如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业务自动化、无人驾驶与智能车、新能源技术、元宇宙等一系列科技领域中的技术前沿、创业实践,以及行业趋势思考,内容形式包括业界对话、行业观察、投资观点等等。我们期望以开放的信息分享和坦诚的观点解构为特色,注重质量,持续输出。


昨天一则爆炸性的消息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Rochester大学的Ranga Dias在APS March Meeting(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这是美国一年一度的物理学术盛会)上报告了课题组的最新发现:在近常压下实现了近室温超导(Tc=294K@1GPa)。

常温常压超导可以说是凝聚态物理的终极圣杯。如果Dias的结果是可靠的,那意味着这是历史性的突破。APS会场一度爆满,也引发了外部的热烈讨论。


到底什么是室温超导?为什么如此重要?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学术界的评价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笔者是理论物理背景出身,CMC资本也一直非常关注超导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进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理清室温超导的来龙去脉。


1

超导材料研究的历史


超导体是具备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超导一直是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课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前后5次颁给超导领域的研究,包括超导电性的发现,BCS理论的提出,约瑟夫森效应,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和第二类超导体理论。

为什么超导一直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应用?最大的瓶颈在于超导转变的临界温度(Tc)远低于室温。

1911年Onnes首次发现在4.2K以下汞金属具有超导电性。1957年BCS(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理论成功解释了金属的超导机理。该理论指出,尽管电子通常是相互排斥的,自旋相反的电子通过交换声子可以形成库珀对,而库珀对是玻色子,在一定温度下(即临界温度Tc)就出现波色凝聚,从而形成超导。

BCS理论的提出掀起了超导研究的第一次热潮,科学家们试验了大量金属和合金材料,然而Tc提高却不尽如人意,上个世纪80年代Tc才勉强提高到23K,2001年日本科学家才发现了39K的超导材料。这类符合BCS理论的超导材料被称为常规超导,根据理论,麦克米兰的计算表明Tc的极限大约40K左右,相当于零下233度,这意味着必须在液氦环境中(沸点4.2K)才能维持超导电性,液氦价格昂贵,这使得这类常规超导材料几乎没有产业化的潜力。


1986年,瑞士IBM公司的Müller和Bednorz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尽管Muller的材料临界温度只有35K,但是他们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他科学家纷纷效法,铜基超导的临界温度很快就超过了麦克米兰极限,掀起了第二次超导研究热潮。目前常压下的极限可以达到135K,在高压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到165K。这类材料被称为非常规高温超导材料(或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他们可以在液氮(沸点77K)环境中工作,液氮价格相比液氦大大降低,因此具备了产业化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应用,例如上海政府在2021年12月建成了一条1.2km的35kV超导电缆,正是采用了我国上海超导公司制备的高温超导材料。2021年美国MIT与初创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搭建的小型聚变反应堆也是采用了这种材料,能够实现高达20T的中心磁场强度。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033.png

图1:上海超导电缆终端于2021年12月投运,已经平稳运营超过1年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另辟蹊径,又发现了一种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也超过了麦克米兰极限。但总体来说,非常规高温超导的研究已经达到瓶颈,过去30年内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微观图像和机理一直悬而未决,传统的BCS理论不能很好地描述其物理过程,甚至被Science杂志评为是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基本问题。没有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家犹如盲人摸象,材料进步举步维艰。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052.png

图2:超导材料发展历史[1],翠绿色代表常规超导材料,红色代表和浅绿色分别代表铜基和铁基非常规高温超导,紫色线是液氮沸点77K,粉色代表高压富氢超导


2

高压常温超导研究的兴起

非常规高温超导陷入停滞,于是人们将注意力又放在了BCS理论上。根据理论模型,更轻元素理论上拥有更高的临界温度。自然界最轻的元素氢很快就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

早在1935年,Wigner和Huntington就提出,在足够高压下,分子氢就能转变为原子氢的金属。理论物理学家Ashcroft在1968年计算指出金属氢的理论临界温度高达3500K,奠定了常温超导材料的理论基础。

尽管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在实验室环境内实现的500GPa超高压环境(500百万个大气压,已经超过了地球内核的压力),但仍然无法得到金属氢。于是2004年Ashcroft又提出了富氢金属合金的全新概念,利用较大的金属原子对氢原子的挤压实现“化学预压”,从而可能在更低的外部压力下实现氢的金属化。2015年德国马普所的Drozdov和Eremets(此人后面会提到)发现SH₃在150GPa下临界温度可以达到203K。这个令人激动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常温超导的可能性,其实验结果也被其他物理科学家成功重现,近年来掀起了高压常温超导的研究热潮。各种元素和氢的二元化合物都被相继发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LaH₁₀。2019年Drozdov和Eremets实现自我突破,发现LaH₁₀在170GPA下临界温度高达250K。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110.png

图3:LaH₁₀笼型结构,粉红色代表La原子(粉色)构成笼子包裹住H原子(绿色),形成所谓的化学预压


通人可能很难想象几百万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如何实现。20世纪70年后,激光加温金刚石压砧、六面顶压机等超高压技术的出现和进步,科学家可以在极小的面积内实现极高的压力,高压物理学快速发展,而高压富氢材料正是高压物理学和超导物理学相结合的结晶。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123.png

图4:金刚石压砧的基本结构,材料放置于中心的微型腔室内,在外部机械压力下,金刚石对顶砧的接触面积极小,从而实现了极高的压力



3

为什么学术界屡次质疑Dias的成果


2020年美国Rochester大学的Dias(也就是本次新闻的主角)发现了C-S-H碳硫氢体系可以在267GPa下实现288K的临界温度,这个温度已经相当于春季的标准室温,虽然物理学上定义的室温是300K(27摄氏度),但Dias仍将材料冠名为人类首个室温超导材料。2020年10月14日,文章登上了Nature封面,引起物理学界的巨大轰动。


但戏剧性的是,Dias的研究遭到了物理学同行的大量质疑。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Jorge Hirsch(也是论文引用指标h-因子的发明人)。Hirsch首先在arXiv预印本平台上公开质疑Dias论文的磁化率数据,认为可能是数据操纵和修改的结果。随后Hirsch找到Dias希望获得实验原始数据,多次询问无果后又通过Nature杂志转达了自己的请求,却被Dias以专利保密等理由拒绝。于是Hirsch开始要求Nature杂志进行学术调查,自己则在arXiv等平台发布了数篇文章,甚至直接称之为“科学欺诈”。而Dias也被迫在arXiv上发布了原始数据和回应。一时间arXiv成为双方交战的主战场,2021年双方的唇枪舌战成为物理学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事件高潮是22年9月Hirsch又发表了一篇长文,对原始数据进入深入分析,认为所谓的超导数据是人工拟合的函数,而背景信号是非随机噪音。正是这篇质疑文章最终导致原作于2022年9月26日被Nature撤稿。Hirsch甚至向Dias所在的Rochester大学投诉其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是Rochester大学称在调查中并未发现证据。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134.png

图5:Dias 2020年论文中关于外部磁场下的磁化率和超导转变数据,由于金刚石对顶砧内空间狭小,测量变得极其困难且数据很容易被误差干扰,而Dias的实验数据过于完美,Hirsch仔细研究原始数据后认为可能是函数拟合的结果

对于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罗会仟老师去年9月份在知识分子上发表的文章[2],对整个过程有很完整的记录。罗老师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高温超导机理研究,去年出版了一本《超导“小时代”:超导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科普读物,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超导材料的读者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需要特别指出,尽管Hirsch的质疑是导致撤稿的直接原因,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质疑是对的。Hirsch不仅仅质疑Dias的研究,同时也质疑所有关于高压超导材料的研究,甚至质疑BCS理论有巨大漏洞。Hirsch在2009年写了文章《BCS超导理论:世界最大的麦道夫骗局》,文章把BCS理论批得体无完肤。在另外一本学术著作《Superconductivity Begins with H》中,Hirsch更是宣称传统超导理论“误导”了整个科学界。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146.png

图6:APS三月会议的安排耐人寻味,Hirsch的报告紧挨着Dias的报告,Hirsch在报告中再次质疑相关研究成果

2020年的Nature论文事件不是Dias第一次收到学术界质疑。2017年Dias还在哈佛大学读博后的时候,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在495GPa下合成了金属氢。Dias只是观测到了样品具有金属反光,并未对金属氢样品做超导电性测量,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份珍贵的样品竟然被Dias“不小心”弄丢了,再也没有后续实验。国际上其他小组也没能重复金属氢的实验结果,因此是否真的成功制备金属氢,金属氢是否具备超导电性至今还没有答案。

2020年Dias实验结果也同样存在可重复性问题,多位科学家试图重复均以失败告终。Eremets(SH₃的发现者)谨慎表示实验可能是真的,但至少重复了6次实验,全部失败。一个善意的解释是Dias故意隐藏了实验的关键细节,比如具体使用了哪种碳的同素异形体,这可能是为了自己公司的利益。我们发现,当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时候,Dias成立了Unearthly Materials 公司,以研发商用室温超导体,并成功拿到了种子轮和A轮融资,投资人包括OpenAI的Altman等硅谷科技领袖。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158.png

图7:Dias的Unearthly Materials公司已于2021年3月获得了Sam Altmanr(OpenAI)等硅谷大咖的2000万美金A轮融资[3]

4

如何看待Dias最新的发现



微信图片_20230403103209.png

图8:Dias在APS March Meeting上公布的关键性发现:近常压常温超导


首先Dias只是在APS March Meeting小范围公布了部分实验结果,学术界还需要等待他公布论文全文,才知道实验的具体细节。压力下降到1GPa,对高压设备的要求大大降低,更多课题组都会尝试重复Dias的实验结果。我们需要静待同行评议和重复实验的结果,相信科学真理会越辩越明。


高压下神奇的超导特性虽然迷人,但是如何在常压下维持,这才是高压超导材料走向产业化的关键。Dias将压力从100+GPa降低到1GPa是巨大的提高,但1GPa(1万个大气压)相当于地下35km的压力,产业化的成本不亚于液氦,是否还有进一步下降2-3个数量级的可能性?

常温超导材料一旦实现,会直接开启下一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科技革命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超导电缆可以实现电力无损传输,彻底改变远距离能源传输的方法;超导电子元器件,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子设备的功耗效率;基于超导电路,超导量子计算机将提前问世,从而彻底颠覆现有的密码学基础;超导材料也是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材料,人类对能源利用效率会提升数个数量级。

我们也希望Dias能够公布更多的实验细节,让全球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推动常温常压超导材料从想象走进现实。



[1] 单鹏飞,王宁, 孙建平, 孙建平, 程金光. 富氢高温超导材料. 物理 50(04), 217(2021)

[2] https://mp.weixin.qq.com/s/EWiDZkuGkXNaE1ckYLqefg

[3] Prof. Ranga Dias's Talk on "Towards 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Novel Hydrogen-Rich Materials"